-
赵世瑜新的中国通史新在何处
“从太史公作《史记》以来,修撰通史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大通史》总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先生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进入一个发展时期,但在20世纪末《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出版之......
-
请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
张士闪(左) 郭永军(右) 摄影/徐延春 你有“寒食节”斗鸡蛋的经历吗?你曾见识过乡村里娶媳妇的热闹吗?那伴随除夕鞭炮声出锅的饺子,是否还在你心里氤氲着温暖的热气……斗鸡蛋、闹洞房、放鞭炮、吃“扁食”,这些民俗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曾是这......
-
记住乡愁 守望家园二〇一四年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报告(摘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报告主持人:冯骥才 罗杨 报告负责人:张志学 侯仰军 首席专家:安德明 祝鹏程 撰 稿:安德明 祝鹏程 张宪达 赵云彩 刘畅 张岩 侯仰军 李建平 刘洋 审阅专家:乔晓光 刘晔原 叶 涛 林继富 陈泳超 ......
-
讣告叶春生教授逝世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退休教师叶春生教授,因病于2023年11月26日9时15分在广州去世,享年84岁。 叶春生,男,汉族,广西灵山人,1939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河口县。1973年8月加入。1959年9月至1964年7月,就读于中......
-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摘 要:“苗图”作为本土的民族志图像,既有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的想象传统,也有“他者的图像”所隐含的套式、偏见和意识形态。“苗图”中耕织图像的非写实性主要表现为技术描绘的知识错误,以及图像的模件化创作特征。在“苗图”图像主题的选择性、变......
-
董晓萍跨文化的天鹅敦煌学与中国故事学
8月2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教授的“跨文化民俗学”系列讲座第一讲《跨文化的“天鹅(swan maiden tale)”敦煌学与中国故事学》在北师大主楼B700A励耘报告厅举行。讲座由金丝燕教授主持,汪德迈先......
-
维纳德 苗千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人文学科会怎样
2017年8月6日,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和世界人文大会基金会共同在比利时列日举办了首届世界人文大会,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全球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责任”。这次会议本身似乎正是全球人文学科研究陷入......
-
笔谈民间叙事的多样性
【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继刊发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讨论会的消息后,又推出了由以下论文摘要组成的学术专版(2004年10月19日):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户晓辉);“传统指涉性”:民间叙事法则的发现(巴莫......
-
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
摘要:作为一种历时久远的民俗艺术样式,祝寿图像自产生之初到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皆非以纯粹审美对象而出现,就文化属性来看,它与特定的社会风俗内蕴密切相关。祝寿图像是国人长寿观和生命信仰的图像化记录,具有综合的文化价值,探讨该图像的......
-
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
摘 要:柳田国男的《传说论》被视为传说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然而,相对于当下学科论述中对于柳田国男传说定义的孤立引介,其以《传说论》为代表的传说研究实则内在于柳田国男关于民俗研究的整体设想之中。结合柳田国男关于“民间传承”与“民俗三分类......
-
祝鹏程2017民间文学研究年度报告
摘 要:2017年民间文学研究整体在基础理论、学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民间传说故事等研究领域均有可观的成果,从中可见学者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反思精神的增强。同时,整体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民间文学学科转型过程中的典型问......
-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
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学研究总是将艺术从大众生活的具体时空中抽离出来,“坐而论道”随意剪裁,甚至甘做工具,而轻忽艺术的地方性、艺术与操持艺术的人之间的关系。至于那些弥散于日常生活,与地方民俗难以分割,却又不能含括于传统“艺术”概念的大量艺......
-
礼俗互动与近社会变迁三人谈
编者按:2013年10月20日,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点项目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以山东百村田野考察为中心为依托,由张士闪教授召集,山东大学举办田野中国·礼俗互动中的近社会变迁论坛。本期选刊的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文化......
-
白馥兰技术作为一种文化
2016年10月28日晚6点至9点,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第三季)在励耘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自2015年以来,跨文化学课程班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宗旨,邀请在国际学界有当代前沿研究的国际视野、在中外研......
-
王晓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
我国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实践中相辅相成,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其差异性和地方性,而非遗则保存了目的地的地方性和独有的品质,并在实践中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传承人制度在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